在《雍正王朝》这部剧中,有一位看似不显眼,但每次出场都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小人物——图里琛。在康熙年间,图里琛是御前侍卫之一。有一天,康熙心情烦躁,睡不着觉,于是带着图里琛等人到外面散步,走着走着就来到了鹿场。恰巧在此时,太子胤礽与妃子郑春华私下会面,康熙从屋内晃动的影子中几乎能猜出屋里的人是谁。毕竟,康熙身边的侍卫个个都十分机智,怎么可能察觉不到。
图里琛见状,慌忙跑到一旁去解手。另一位侍卫德楞泰则一脚踹了他一下,急忙催促:“赶紧去办事!”当时的图里琛,给人一种特别忠厚老实的感觉。康熙迅速发现了太子与妃子的私情,便让图里琛捂住一个通风报信的太监的嘴,以免声张。结果,图里琛“失手”扭断了那太监的脖子。面对这一情形,图里琛立即上前请罪,但康熙并没有责怪他,反而淡然说道:“死了便死了。”
展开剩余82%其实,大家都能看得出来,图里琛这一举动是为了迎合康熙的意思,保全了康熙的面子,而他也因此获得了康熙的信任,后来得以升职。到了雍正朝,图里琛已是侍卫总管,但此时他肩负着另一个重要使命。
田文镜是雍正的心腹大臣,他在前往河南的途中,意外发现有人向百姓收取过桥费。进一步调查后,他揭露了山西巡抚诺敏涉嫌银造假,并向雍正报信。雍正命令图里琛以钦差大臣身份,前往山西调查。为了防止诺敏给商人们通风报信,田文镜决定采取行动,控制住诺敏等人。
图里琛和田文镜一同策划,决定在诺敏等人身上动手。于是,图里琛便给了诺敏时间,精心安排了一个晚餐聚会,借此机会调查。当天,诺敏找借口离席多次,但都被图里琛拒绝。诺敏急了,派出亲兵们威胁图里琛,但图里琛不慌不忙,命令侍卫脱下自己的衣服,向诺敏展示侍卫们身上的刀疤,暗示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精英,表面上是掖廷侍卫,实际上隶属于粘杆处,直接服从皇上的命令。诺敏听后一脸沉默,最终没再做声,案件也顺利查明。
图里琛的真正高光时刻出现在雍正三年。当时,雍正决定铲除大将军年羹尧,而年羹尧手握重兵,若反抗,后果可能不堪设想。为此,雍正指派图里琛前去执行任务。图里琛临行前,雍正叮嘱:“事情办砸了,就提头来见。”岳钟琪带人悄悄调换了年羹尧军营中的重要职位,接管了大将军的指挥。年羹尧回到营地时虽然感觉到了不安,却依旧对岳钟琪显得很嚣张。但图里琛的出现,让原本张扬跋扈的年羹尧顿时沉默。按图里琛的指示,第二天,年羹尧被安排出发,前往杭州任职。
事实上,年羹尧之所以如此害怕图里琛,并非因为他是雍正的侍卫总管,而是因为图里琛是“粘杆处侍卫”的头目。而“粘杆处”这个名字,对年羹尧来说,是一个令他胆寒的存在。
“粘杆处”这个组织的来源,可以追溯到雍正年少时。雍正当时厌烦夏天树上的知了喧嚣,便组织了一些人专门去“粘”掉这些扰人的知了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原本用于捕捉知了的人,逐渐演变成了雍正用来搜集情报的精英。他们忠诚、隐秘、机敏,且训练有素,随时准备为雍正提供情报,帮助他铲除潜在威胁。
雍正深知夺嫡之争的残酷,因此急需一个可靠的情报网。在康熙年间的九王夺嫡中,虽然雍正表面上较为低调,但他暗中也在筹谋。尤其是当其他皇子们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时,雍正更加意识到情报的重要性。他决定用“粘杆处”来帮助自己获取有利的情报,时刻掌握敌人的动向。
雍正一方面需要“粘杆处”来解决夺嫡中的复杂局面,另一方面他也想通过这个组织掌握朝中大臣的动向,确保自己的统治不被威胁。这群由忠诚的八旗子弟组成的侍卫,不仅具备出色的战斗能力,还能为雍正处理许多复杂的政务。在雍正登基后,他对“粘杆处”进行了改革,将其转变为更加精密高效的情报组织。
无论是捕捉知了的奴才,还是侍卫中的能手,他们都成为了雍正朝政中的隐形力量。通过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“粘杆侍卫”,雍正能够掌控朝廷一切动态,确保自己在帝位上的稳固。
但随着乾隆的登基,雍正时期的一些特务机构逐渐被废除,尤其是“粘杆处”逐步失去了其在雍正时期那样的特殊地位。在乾隆时代,虽然“粘杆处”依然存在,但它的作用和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。到嘉庆帝时期,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,内务府的改革也导致了“粘杆处”的逐渐消失。
从雍正的“粘杆处”到乾隆时期的变化,实际上反映了皇帝们对权力与控制的不同需求,也揭示了他们在处理政务时的不同手段与策略。
发布于:天津市